2013年7月12日 星期五

「吃貨」是什麼意思? 福州話“吃貨”有嫖妓含義

 
“吃貨”,這個越來越流行的詞時下常用來形容會吃或能吃的美食愛好者,可褒可貶,但在“老福州”眼裏,這個詞有著獨特的含義,可不能隨便用。

  上周日,老福州人薛依伯和家住福州西湖附近的陳依伯,都給我們打來電話,說現在的小年輕,動不動就稱對方“吃貨”,這個看似平常的詞,聽著卻極其難受。他們說,年紀稍微大一點的福州人都知道,“吃貨”是罵人的話,其實是指“嫖妓”。

  陳依伯還解釋,幾十年以前,福州人說“貨”指的是娼妓,福州人通常罵這些女人“賤貨”、“壞貨”。陳依伯覺得“吃貨”這個詞雖然流行,但說出來卻很容易誤傷福州男人。

  “吃貨”等于“嫖妓”?這樣的解釋讓很多年輕人大吃一驚。為此,記者特別查閱了百度百科,“吃貨”一詞有四層意思。含義一:在股市中,做手在低價時不動聲色地買進股票,叫做吃貨或吸貨。含義二:在金融市場中,把別人要賣的商品現款買入。含義三:原義是指就會在家賴著,光吃不幹活的人,帶有貶義。隨著經濟和飲食文化的發展,現多指喜歡吃各類美食的人,有品位的美食愛好者,可以作為一種有吸引力的形象特質。語義色彩比較中性,有時甚至帶有褒義。含義四,可以食用的動物內臟的統稱。

  在百度百科中,“吃貨”並沒有與“嫖妓”沾上邊,那麼福州話中的意思是如何演變出來的呢?老福州人鄭子端說,福州話裏面的“吃貨”,的確帶有一定的貶義。幾十年以前,福州人覺得“嫖妓”這個詞不雅,就用“吃貨”代替,雖然在鄭老先生小時候,“吃貨”這個詞也不常用,但是大家都知道,就是指“嫖妓”。

  對于鄭子端的說法,老福州人王天貺也表示讚同,他曾經在于山上聽一場福州話講座的時候,專門和現場的老人們探討過這個詞,“吃貨”等于“嫖妓”,幾乎現場的老人都認同。

  民俗專家方炳桂說,他也聽說過“吃貨”在福州話裏面有“嫖妓”的意思,但不知其起源,可能是長久以來約定俗成,就跟俚語一樣。如果一些老人家有忌諱,建議在一些正式的場合不要用。

  福建省語文學會會長王立根說,語言也應該“入鄉隨俗”,尊重當地的文化,福州方言俗語裏面,“吃貨”既然有貶義,那在正規場合使用要謹慎,年輕人之間私底下說說沒關係。

  □鏈接>>

  這些福州話有忌諱

  昨天(2日),幾個“老福州”還順帶介紹了一些福州話的忌語,寫出來供大家參考。老人不做“80大壽”:福州老人,尤其是女人不過80歲大壽,認為80歲是一個坎,而且“80”在福州話裏聽起來好像“巴死”,就是巴不得老人死的意思,為了避諱一般過79歲大壽。

  “壓船底”=“沒好死”:如果跟老福州人,尤其是以前家裏做過漁民的說“壓船底”這個詞,他們會覺得受到極大的侮辱,因為漁民最忌諱翻船人被壓在船底,在福州俗語裏,這個詞代表“沒好死”。

  叫別人搬東西一層層搬,也是罵人的意思。據說在閩侯、城門的一些地方,當地某個家族在池塘裏養蜆子,蜆子的繁殖能力很強,當地人常常從池塘裏撈出後拿到集市上賣,這就惹來很多外姓人來池塘偷撈蜆子。于是兩幫人就打了起來,打鬥中死傷甚多,屍體一層層都壘起來,家屬來認屍時,都已經無法辨別,只能一層層地搬走,所以一層層地把東西搬走,對這些地方的人來說是忌諱。'

  全國各地的方言“忌語”

  湖南常德“姑娘”=“妓女”:在湖南常德一帶,舊社會稱賣身的為“姑娘”,因此,現在此地的女子一般忌諱別人稱自己是“姑娘”。

  山東局部地區“大哥”“老大”=“窩囊”:話說古時有個山東曹州人去南方做買賣,當地客店掌櫃熱情地稱他為“老大”,卻被打了一個耳光。曹州當地流傳著這樣的說法:秦瓊二哥為天下人敬重,可他大哥秦老大,卻是個偷雞摸狗的家夥;好漢武二爺,景陽岡打虎美名傳,他哥老大卻戴綠帽子。

  山西“夥計”=“姘夫姘婦”:在山西話中,“夥計”專指姘夫姘婦,是他們二人相互間的稱謂,相當于山東的“相好”一詞。

  四川“玩家”=“娼妓”:四川話裏面“玩”與“耍”也有分工,區別得很清楚。成都人稱娼妓為“玩家”,所以到朋友家做客,你只能說:“耍”,不能說“玩”。(記者 孔麗 實習生 高思穎)


來源: 東南快報

2013年7月10日 星期三

關於放下、學習、還有拜師

你真正放不下的是那顆心,人就是放不下那顆心。當你那顆心真正能放下的時候,你發現你其實什麼都不會失去。

對於這一代學子,哈佛教授李歐梵的忠告是:學習要重累積的工夫,累積到一定程度,各門學問自會打通血脈,相互加成。


拜師,練心法為主,求學問為其次。老師分為學問之師與靈魂之師。

年青時必要交際老人,老人時必要交際青年。忘年之交,才是師徒的根本。

求學之道,先求良師,選良友為要。師友無之者,無一人能成聖賢也。

2013年7月6日 星期六

人際關係

人脈王最重要的關鍵是在沒有外在動機或潛在利益的情況下,願意採取行動將人們連結起來!(一般人是不願意花時間搞這個的~)

2013年7月3日 星期三

梁文道:是你吵到了噪音 (香港雜評 Jun 22 )

【蘋果日報】身為當今世上影響力最大的佛教僧侶之一,阿姜.布拉姆自然不是只以風趣著稱。任何學佛的人都會發現,他對佛法的解釋,對禪修的指導,真是清晰扼要,直中要害。就拿「觀呼吸」這個今天已有許多人都懂得的法門來說吧,他在《禪悅在當下》裏的一段話,大概會讓不少初學者有很深的體會:「自從我開始教導呼吸的禪法後,我就發覺人們似乎都太快開始觀呼吸。如果你尚未真正安頓下來,並且不夠警覺,就只能透過意志力去觀呼吸,但那並無法持續很久。你開始觀呼吸,卻逐漸陷入昏沉或甚至睡着,這是因為心尚未準備好的緣故」。

就算未曾接觸佛法,大概也能在他的言語裏頭受益:「假設有人罵我們是豬,如果我們總是記得這件事,那麼每回想起這句話一次,豈不等於又挨罵了一次」。這種態度看起來十分阿Q,或許就是有些人以為佛教很消極的原因。沒錯,佛法不太鼓勵我們去對付痛苦,因為通常用來消除痛苦的手段,很可能都只是逃避而已。挨罵之後回罵,失戀之後醉酒,不開心的時候打機,都不能真正解決讓人不好受的東西。

可是,這並不意味着我們就要接受這一大堆叫人難過的事情。阿姜.布拉姆如此說明:「試圖改變事物只會讓你更加陷入生命的泥沼,而被動地接受也是一樣」。然後他引入了一個非常關鍵的佛學概念──「厭離」,並且把它解釋成「不投入」(disengagement):「你不管這些事情,對它們既不關心,也不擔心,而只是坐在那裏,不滲入正在經歷的事物」。因為它們全都不受控制,「而一切不受控制的事,都不關你的事。……如果他們稱讚你或責罵你,那是他們的事;無論別人說的是好話或壞話,都毋須受其影響」。

同樣的道理,也能應用在平日的靜坐禪修。因為我們總是會在修習的時候受到噪音干擾,不是人喧,就是車囂。阿姜.布拉姆的老師阿姜.查,當年常常教訓他們一群弟子:「不是聲音在干擾你,是你在干擾聲音」。

梁文道:是你吵到了噪音

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, Blogger...